第93章(1 / 2)

第九十三章

正屋西边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,树干粗粗,此时还是郁郁葱葱,不时传来寒蝉的鸣叫声。那高高的枝丫上头吊着两个秋千架,长长丝绳紫复碧,袅袅横枝高十尺,正是引起赵浅予尖叫连连的好东西。

苏昕用力将赵浅予推高。从后院跑出一大两小三只狗儿来,直奔秋千架下,围着裙裾飞扬的赵浅予吠了起来,摇着毛茸茸的尾巴,又转头跑到苏昉和九娘脚下嗅一嗅,欢快地转个不停,蹭个不停。冷不防不知哪里又跑出两只肥嘟嘟的花猫,也不怕生,凑到苏昉面前,甩了甩尾巴,又懒洋洋走去正屋门槛下头蜷缩着晒起大太阳来了。

赵浅予先是尖叫,跟着又大笑不已:「阿妧!六姐,快来一起荡秋千!」这时已经换了赵栩在用力推她,她飞得太高,几乎要越过西边的矮墙去了。

九娘站在原地,恍如隔世。前世她办完爹爹的丧事回来开封后,买下这遭洪水淹过无人搭理的小庄子,免了三年的佃租,亲自收拾打理,当时是不是也有一丝期盼?盼着得一知心人,孩子两三个,猫猫狗狗团团绕,瓜果蔬菜不缺,乡里乡亲淳朴,天天醉里不知时节改,漫随儿女打秋千。可是最后一年只带着苏昉来过两回而已。此时毫无准备地蓦然回来,心中热潮翻滚,旧地,故人,阿昉,还有她以前抱回来的小狗都已经生下了小狗。

「阿昉——?」九娘哽咽着唤苏昉,这一刻,她太想告诉阿昉,娘回来了,你带着娘回来了。她想站起来,双腿发软,站不起来。

苏昉却已经挽起袖子,走向槐树下的秋千架,并未听见九娘轻声的低唤。苏昕笑着喊:「哥哥!哥哥快来!我也要飞得像阿予这么高!」

陈太初走到九娘身边,蹲下身子,柔声问:「阿妧你怎么了?身上哪里疼吗?」自从九娘下车,他就发现她有些不对劲,又知道她是很喜爱这些农家农事的,就担心她是不是摔下马还是受了内伤,好强不肯说出口。

九娘泪眼朦胧地转过头,看到陈太初关切的眼神,没人问还好,一有人关心,她却像崩断的琴弦似的,立时止不住眼泪,喃喃道:「我——我没事。」

忽地有人轻轻搂住了她:「没事就好,想哭的话你哭一哭,哭一哭就好了。」却是魏氏。她虽然不知道这孩子为何这么伤心,可看着就心疼得很。

有时候,孩子只是需要人抱一抱,哭一哭就好了。太初,你真是不懂小娘子啊。

九娘被她一抱,实在忍不住,埋头在她怀里哭了起来。秋千架上的赵浅予和苏昕吓得赶紧下来,和六娘一起围着她问长问短,又责怪孟彦弼思虑不周,肯定害得九娘伤了手臂。

赵栩定定地站在槐树下,看着被一群人淹没的九娘,任由秋千架晃悠着敲在他腿上,第一次心里有种说不出滋味的虚空和酸胀,有些疼痛,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,一时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也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
秋千渐渐停了,赵栩和被挤到外围的陈太初目光交会。两个少年静静地互相看着。

被许多人围着,九娘接过六娘的帕子抆了抆眼泪鼻涕,红着脸抬头对苏昉说:「阿昉哥哥,我只是想起你娘了,小时候她抱过我几回,对我很好。我来这里想到她就有点伤心。」

众人都静了下来。苏昉失笑道:「傻阿妧,我娘抱你的时候,你才生下来三天。我也抱过你的,你怎么会记得?我只勉强记得自己两三岁的事情,其他的都是爹爹娘亲告诉我的。」

九娘破涕为笑道:「我周岁的时候,家里头没人记得,你娘还来抱过我,送给我一个黄胖,我一直收得好好的,可惜被十一郎摔断了一只右手!」

苏昉一愣:「你周岁的时候?我五岁,已经入学了,那次应该没去你家。」

杜氏笑了起来:「她也记不得这些,都是慈姑说的吧。这孩子就是记着别人的好。」

正说着,王婆婆笑着出来招呼:「吃饭了!快进屋来吧。」

***

翠微堂里,梁老夫人强压着午后的犯困,细细打起精神来看着程氏,疑惑道:「你怎么突然要给阿姗定亲?」

程氏抿了抿唇:「娘,昨日我哥哥说了,已经给大郎进纳了开封府陈留县主簿的官职,虽是进纳的,也是个正经的八品官。家里怕他不安下心来好好做事,想给两个孩子先定下亲事。过个三年,看着他确实洗心革面好生过日子了,再行纳征请期之礼。」

程氏顿了顿:「正好我爹娘过了年也要来汴京,日后有他们照应阿姗,我也放心多了。」

梁老夫人沉默了会儿,摸了摸手中的数珠:「老三怎么说?」

程氏垂目道:「昨夜和三郎商量了,他觉得先行纳吉,三年后再纳征请期的法子蛮好。两家本是至亲,不对外张扬也没人知道。万一大郎实在不争气,三年后阿姗也才十五岁,大可以退亲再议。再说阿姗这次闯了大祸,也是她心太大的缘故,现在定下来,她也就死心了,留在家里我也好多陪陪她。」

梁老夫人一怔,叹了口气:「你和娘家亲上加亲,本来也是件好事。只是如今有个阮玉郎掺和在里头,你哥哥未必知道里头的厉害,若是被他绑上了船,万一以后有个——」

程氏恭谨地回道:「昨日媳妇和哥哥说了此事。哥哥说那阮玉郎对阿娴做的事,不过是想费心讨好蔡相,为的是西北要新开四个榷场的生意。家里也只是和他有生意往来,并无别的往来。」

老夫人皱起眉:「朝廷要在西北新开榷场?」

程氏点了点头:「就是表哥四年前就定下来的那些地方。这几年一直拖着,听说重阳前后就要开了。」

老夫人定定地看着程氏好一会儿,才淡淡地道:「既然你和老三都觉得好,就这么办吧。反正还能再好好看上三年。」

程氏又说:「还有三房嫡子的事也拖了这许多年,我和三郎商量定了,眼下也就十一郎读书还像样,就把十一郎记到我名下做三房的嫡子。就是青玉堂那边——」

老夫人想了想:「既然老三能下定决心,我去请族长出面就是。你们想什么时候办?」

程氏思忖了片刻说:「冬至祭祖前如果能改名重入家谱就最好了。还有,我想把阿妧一起记到我名下来,以后和陈家结亲,两边面子上都好看。」